在省博里过中秋 透过3大展览看鄂伦春风情
哈尔滨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哈尔滨新闻网所有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
为进一步丰富广大龙江观众文化生活,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传统,9月15日,由黑龙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《灵心造物 妙手天工——鄂伦春族民俗展》、《桦树皮画制作技艺展示》及《鄂伦春族民族歌舞表演》在省博物馆一楼阳光大厅隆重举行。
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,省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窗口的载体作用,为龙江群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、凸显民族文化的、具有龙江特色的文化盛宴,营造欢乐喜庆、文明祥和、温馨和谐的节日气氛。活动当天,省博物馆将一并举行多项活动,包括:《灵心造物 妙手天工——鄂伦春族民俗展》、《桦树皮画制作技艺展示》及《鄂伦春族歌舞表演》。
在奔腾不息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,蕴藏着浩瀚精深、灿若繁星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,她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、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。来自我省黑河和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民间民俗艺术品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基因,是边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菁华。
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,使用鄂伦春语,是狩猎民族。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。
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,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,有口头创作、音乐、舞蹈、造型艺术等。其形式多样的物质文明,如服饰、剪纸、桦树皮画等,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。
本次《鄂伦春族民俗展》是由黑龙江省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,展品包括:罕见的北方渔猎民族先人图腾崇拜的萨满神服;空灵莫测的剪纸作品;充满过往时代世俗底色桦树皮制品。展览分为:“传统服饰、剪纸艺术、桦树皮画”三个单元,共展出70余件精美展品。同时,《桦树皮画制作技艺展示》及《鄂伦春族歌舞表演》在这里同时举行。
——哈尔滨翻译公司
译声哈尔滨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,译声哈尔滨翻译公司秉承“诚信 专业”的服务理念,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。了解更多信息:请直接致电:400-600-6870咨询。
发表评论: